崔蔭森,男,漢族,1934年9月生,河北盧龍縣人,中共黨員,長鋼三廠退休工程師,現居住在江油市含增鎮長城新村。
他年過八旬,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,本是應該享受兒孫承歡膝下天倫之樂的年齡,卻要照顧長年癱瘓在床的母親和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。多年來,買菜做飯,給母親洗臉、喂飯、擦身,推著妻子外出散步、鍛煉,幾乎是崔蔭森生活的全部內容。生活帶給這位老人太多磨難,他卻樂觀面對。他于苦難中鑄就良好家風,也作為四川省14個榮獲全國文明家庭表彰的家庭代表之一,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親切接見。2019年被四川省評為孝老愛親模范。
笑對苦難做親人一生的依靠
1934年,崔蔭森出生于河北省盧龍縣。那是個動蕩的年代,中國經濟社會凋敝,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。父親和妹妹先后撒手人寰,母親王淑芳與他相依為命,闖過一道道難關,共同見證了新中國建立的這個歷史瞬間。
23歲那年,他從東北大學冶金機械專業本科畢業,進入撫順鋼鐵廠成為一名技術員。60年代國際風雨變換、局勢日趨緊張,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“三線建設”的戰略決策,在“備戰備荒為人民”、“好人好馬上三線”的時代號召下,他打起背包,跋山涉水,來到四川江油市含增鎮,與來自“五湖四?!钡臅r代青年們,一道投入到長城特殊鋼三分廠的建設和生產中。
正當他躊躇滿志想大干一番之時,卻厄運連連。1979年,他的妻子趙蘊華提前退休,帶著身染重病的幼子,四處尋醫問藥??善D辛努力付出并沒有結出預期的“幸福的果實”,病魔還是帶走了臥床10年的幼子,留給崔蔭森一家無限的悲痛:母親整日哭泣、因悲傷過度導致雙目失明。2012年,崔蔭森的母親在家中意外摔倒,股骨骨折,從此癱瘓在床。
苦難遠未結束。1993年,妻子趙蘊華患上了白內障,雖然置換了人工晶體,但她還是在2008年因青光眼晚期而失明。同時,十載的長期艱辛操勞,讓她時感胸腰局部腫痛、腰部活動不利等,2010年被診斷出腰椎壓縮性骨折,并逐漸喪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。從那時起,照顧兩位病患親人的重擔,撫育兩個女兒的責任,無一例外的壓在崔蔭森,這位身材魁梧的東北男人的肩上。
懂事后的孩子們看著父親太辛苦,曾勸說他請保姆照顧。他卻說:“保姆不會這么細致地照顧,我照顧了幾十年了,知道怎么才能照顧好她們?!?/span>
面對各種贊美,他擺擺手說:“我作為兒子和丈夫,這都是應該做的。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?!?/span>
演繹孝老愛親最暖的溫情
“回家叫一聲媽,是一件幸福的事啊!有媽在,我就是一個孩子,再大的失敗都可以重頭在來?!?/span>
當談起母親的人生經歷,崔蔭森幾次哽咽不能言語。為了把崔蔭森撫養成一個有用之才,母親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,一個人耕種10畝地,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。
也許正是因為這段往事以及紅色歲月,磨煉了崔蔭森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,鑄就了他為家庭謀幸福、為他人送溫暖、為社會作貢獻的精神境界。
每天7點半,鬧鈴會準時響起。崔蔭森起床的第一件事,是給母親洗臉、翻身、擦身、喂飯……;幫妻子穿衣服、洗漱、梳頭……。然后,再去做飯。隨著母親的年齡的增長,喂飯成為一個細致活兒,如給滿周歲的孩子喂飯,慢而輕柔,害怕燙著噎著,吃一頓飯需要20多分鐘的時間。有時飯冷了,還要再熱,等母親和妻子吃完了,崔蔭森的飯菜也涼了。他匆匆刨上幾口飯,安頓好他們,就該提著菜籃買菜,準備當天的午飯了。
天氣晴好時,崔蔭森會用他那早已不在年輕的脊背,一步一摞的將母親和妻子或背或拉到樓下,透透氣、吹吹風、看看風景,和鄰居們聊聊天,與母親、妻子共同回憶過去快樂美好的時光;每天晚上,他都會給母親按摩腿部,防止母親腿腳萎縮。在他的悉心照顧下,臥床的母親身上清清爽爽,肌肉沒有萎縮,沒生過一次褥瘡,房間也干凈整潔。
為方便照顧母親和妻子,崔蔭森把母親和妻子的床安置在同一間房里,他則睡在兩張床中間:常常前半夜照顧母親,后半夜照顧妻子,每天晚上他睡不到3個小時。為了省下錢來給母親和妻子看病、補充營養,崔蔭森學會了做面條、包子和餃子。母親喜歡吃厚的、硬的,妻子喜歡吃薄的、軟的,崔蔭森每次都要做兩種餃子,蒸餃給母親吃,煮餃給妻子吃。
“只要我一出門,媳婦兒便會趴在窗臺上看我。要是我回頭望望她,她就對我招招手、笑一笑?!币惶煲惶爝@樣的日子盡管艱難,但崔蔭森的世界里只有那些開心,記憶里飽含幸福。
“家風是盛滿親情的陳年佳釀,是延續傳統的精神薪火”崔蔭森深情地詮釋了“百善之首,孝為先”的真言,“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”的諾言。
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
2017年9月,104歲的母親王淑芳離開了人世。時年84歲高齡的崔蔭森帶著遺憾與滿足,送了母親最后一程,實現了為母養老送終的心愿。
崔蔭森孝老愛親的故事不僅感動了周圍人,也在江油市廣為傳播。他先后獲得了2015年度江油市“十佳孝星”、2015年度“江油好人”稱號,2016年入選孝老愛親“中國好人榜”。他只是微微一笑說:“尊老愛老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,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我們絕不能把這種優良傳統丟掉?!?/span>
從北京接受首屆“全國文明家庭”的表彰回到江油后,崔蔭森在鎮上參加了社區組織的座談會,會上,他講述了這些年自己的一些故事,也談到了北京之行的感想。臺下擠滿了社區的居民,這些街坊鄰里大多很早就了解到崔蔭森的故事,卻還是有很多人紛紛擦拭著眼角的淚水。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面聆聽崔老自述,除了感動,更多的是敬佩。
在崔蔭森的言傳身教下,家里的小輩耳濡目染,心里也種下了愛的種子。每到周末或節日,崔蔭森的兩個女兒、孫女都會回家,盡量多做一些家務,以減輕他的負擔。
家庭是人們夢想起航的地方,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。崔蔭森經常到社區、學校及企事業單位去宣講,用良好家風引領江油市倡導文明新風尚“我現在不僅要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情,還要帶動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?!贝奘a森說。
崔蔭森先后榮獲江油市“十佳孝星”“江油好人”“四川好人”“全國最美家庭”和第一屆“全國文明家庭”稱號,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親切接見。